編者按:
10月17日是全國扶貧日。
近年來,中國電科始終心懷“國之大者”,充分發揮電科技術優勢,按照“因地制宜、精準幫扶、造血為主、數字賦能”工作方針,扎實做好陜西綏德、四川敘永、內蒙古喀喇沁旗、河南上蔡四個定點幫扶地區各項工作,堅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。中央定點幫扶工作考核中已連續六年獲得“好”的最高評級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的收官之年。時值全國扶貧日,一起來看“十四五”這五年來的中國電科定點幫扶鄉村“變形記”。
提到鄉村,你腦海里會浮現什么?是田埂上的泥濘小路,還是農產品賣不出的愁容?
但在中國電科幫扶的陜西綏德、四川敘永、內蒙古喀喇沁旗、河南上蔡,五年時間,舊模樣早已被“科技賦能”的新圖景取代——太陽能路燈照亮晚歸人的路,VR技術讓紅色故事“活”起來,獼猴桃種出金獎,扎染之美走向世界,這是一場跨越山海、連著“軍工硬核”與“鄉村煙火”的振興接力。
“電科的干部總來家里跟我們拉家常,大家坐在一條板凳上,給我們致富出主意咧……”
5年來,中國電科帶著“因地制宜、精準幫扶、造血為主、數字賦能”的思路,詳細梳理四個定點幫扶地區自然稟賦和實際需求,根據“點散、量多、差異大”特點,對鄉村振興工作進行詳細謀劃,確定“扶、幫、促”工作的切入點。
1300余人次深入鄉間調研,把技術、人才、管理經驗變成鄉村發展的“金鑰匙”,累計投入1.82億元專項幫扶款,還拉來2101萬元社會資金,以穩定的“輸血”保障幫扶地區發展的持續性與穩定性。3萬多鄉親接受專業化培訓,農業畜牧業、水果種植業等造血產業遍地開花,村民們賣出了1.6億元的農產品。
中國電科連續6年拿到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最高等次“好”,是干出來的!

要讓鄉村富,產業需“造血”。不搞“一刀切”,而是盯著各村的“土特產”做文章。敘永的獼猴桃,用上水肥一體化技術,成本降了30%,產量漲了20%,還拿了省金獎;秭歸的柑橘,請來“柑橘院士”鄧秀新團隊把脈,種出了高品質果子,村民笑得合不攏嘴;運用信息技術加強生產精細化管控,打造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,喀喇沁旗的硬果番茄,端上了北京高端西餐的餐桌,敘永的茶葉,成了竹葉青的供應商……不僅如此,我們還搭起“電科商城”,180多種特色產品上線,2024年一年就幫銷了7000萬,“綏供”禮盒進超市,“烏萌好牛”“太陽倉”年銷超千萬,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。

要讓鄉村新,文化需“活泛”。四個幫扶地兒藏著不少好寶貝,用科技給傳統文化“裝上新引擎”。郝家橋村建了線上展示平臺,兩年接待50萬游客,還成了央視劇《西北歲月》的取景地;敘永的春秋祠做了三維數字化采集,線上展廳能沉浸式看文物;綏德剪紙傳承人去珠海航展剪出預警機、雷達文創,非遺不再是“老古董”,成了年輕人都愛的“新潮流”;敘永扎染飄洋過海到澳大利亞、德國展示,中國美、鄉村美走得更遠。

要讓鄉村強,教育需“給力”。阻斷貧困代際傳遞,教育是根本。中國電科堅持開展“夢想1+1”助學幫扶,構建覆蓋學生小學至大學的全周期資助體系,不讓一個學生因貧退學。5年來,先后與2699名學生結對,發放助學金約540萬元。
我們把數字校園建起來,復旦大學的數字課堂連到鄉村小學,援建的26個“科技小屋”里擺上電科產品,請來電科專家,教育資源“共享”下,知識鴻溝的距離逐漸縮小。我們每年帶著幾百個孩子去城里研學,讓他們親眼目睹先進的科研設備,認真聆聽動人的科技故事,眼里有了科技的光。我們為敘永職高打通了“職高-瀘職院-中國電科”就業通道,100多個孩子有了穩定工作。我們為“新農人”張剛的種植合作社添上智能噴灌,為農村能夠擁有更好的致富帶頭人添磚加瓦。

要讓鄉村美,治理需“智慧”。1萬多盞電科太陽能路燈照亮回家的夜路;綏德的數字治理平臺讓“線上辦”“簡單辦”變為現實;幾十個監控點位實時傳信息,讓黃河支流防汛有了堅實保障;“北斗新合?心電儀”“羊羔花”等專項醫療項目讓及時有效的救助暖熱鄉親們的心……我們還幫村里建強黨組織,拉來兄弟單位結對,把黨建優勢變成發展優勢,鄉村治理越來越順,污水、垃圾少了,綠水青山守住了,鄉親們的眉頭逐漸舒展,月牙般的弧度掛上眼角。
五年時光里,我們把“數字”種子種在廣袤的鄉村土地上,打造出一條“以幫扶干部為支撐+全鏈條協同”助力鄉村賦能的創新工作模式。用“科技”引擎驅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能,從“顏值”到“內涵”,用軍工擔當,陪著鄉村一步步變美、變富、變旺,走出了一條“黨建引領-技術賦能-產業造血-人才反哺-生態宜居”的特色可持續振興之路。
鄉村建設,始終是我們心中的詩與遠方。
始終恪守循序漸進之道,尊重鄉村發展規律,穩扎穩打推進鄉村振興,中國電科將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,在希望的田野上,唱好民族復興的時代交響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