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?>?新聞中心?>?專題專欄?>?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?>?權威解讀
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?題:牽住科技創新這個“牛鼻子”——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一線觀察之一
新華社記者周圓、溫競華、王悅陽
創新被置于新發展理念之首。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。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將“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”列為“十五五”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。
近期,記者在科研院所、企業車間等創新一線觀察到,各方著眼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競逐科技制高點,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,推動科技創新這一“關鍵變量”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創新力在提升
10月中旬,電子通信產業迎來超高速信號“中國標尺”!
在深圳舉行的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上,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發布,其帶寬突破90GHz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“示波器是電子通信產業的關鍵裝備,將肉眼看不到的電信號變換成看得見的圖像。”深圳市萬里眼技術有限公司CEO劉桑介紹,高端示波器曾長期被國外壟斷。研發團隊持續攻堅,系統性攻克關鍵器件、先進材料、制造工藝等難題,實現了國產示波器帶寬從20GHz到90GHz的跨越。
一臺示波器的突圍,正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的縮影。
9月,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《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》顯示,中國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0位。聯合國副秘書長蓋·萊德以“進入創新爆發期”形容中國科技創新現狀。
記者走訪時發現,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在多領域涌現,多方面創新力量蓬勃生長,推動科技創新由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邁進。
看行業,嫦娥六號月壤研究接連取得新發現;我國團隊研究出可彎折20000次柔性電池;重大科學設施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式運行等。
看創新主體,宇樹科技發布新一代仿生人形機器人H2;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模擬計算芯片……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業等多方力量互為補充,又各有側重。
“當前我國多領域原創性、顛覆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,科技創新的影響廣度和深度快速提升。”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辛勇飛表示,《建議》提出“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”“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”等,將進一步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兩“鏈”在相融
“創新力”轉變為“生產力”,關鍵在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。
走進位于成都郫都的蜂鳥智造中試基地,數條中試生產線正全速運轉。一款印著多國認證標志的戶外充氣設備,正在進行第四代測試,即將走向市場。
“科技創新通過中試放大驗證、小批量生產,能更準確地估算成本和產業化前景。”蜂鳥智造項目總監謝雨峰介紹,基地提供的全鏈條成果轉化服務,已助推300多款產品成功量產上市。
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一個個類似的平臺正在各地加快建設。截至目前,我國已建設制造業中試平臺超過2400個,累計認定187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。
助力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,更多探索正在展開。
產學研融合深度推進。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研制出光柵尺等系列產品,在多個領域實現技術自主可控。公司總經理盛守青說,公司依托長春光機所的光學技術積淀,與吉林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,聚焦精密傳感器領域關鍵技術攻關等,“成功離不開產學研一塊使勁”。
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。七部門聯合發文明確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支持;多地出臺政策,完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,創新企業人才引培機制等。目前,全國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50.4萬家,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。
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《建議》作出一系列部署:“完善區域創新體系”“布局建設概念驗證、中試驗證平臺”等。
政策帶動、市場激勵,將讓更多創新鏈的好技術,落地為產業鏈的新應用,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。
新動能在凝聚
在北京精雕科技集團總部,展廳內,陳列著五軸高速加工中心、數控系統、工業軟件等自研自制成果。不遠處的研發中心,團隊忙著攻關精密數控機床軟硬件技術。
精密數控機床被視作工業母機,是高端裝備制造的基石。《建議》對集成電路、工業母機、高端儀器等重點領域作出部署,要求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”。
“近期,我們獲得國家級產業基金和業界的戰略投資,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,在工業母機領域深耕細作,力爭在高端五軸機床市場的占有率進入全球前列。”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執行總裁張保全說。
“培育拔尖創新人才”“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”……《建議》正凝聚起各方創新力量。
建設智能產線、優化企業內部流程……通過智能化轉型,聯想的制造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約20%。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告訴記者,“十五五”時期,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普及全面提速、推動產業智能化變革的關鍵時期。聯想將抓住機遇,推動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深度融合,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。
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。近年來,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大力倡導“以行為本”的教育理念,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和企業合作,共同開展“學行交替”培養本科生和“產教融合”培養研究生的項目,培養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人才。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說,未來將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方面先試先行,構建創新鏈、產業鏈、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。
“我們相信,經過未來五年的奮斗,中國的科技實力又將邁上一個大臺階,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、促進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更大成效。”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說。